在这座古宅里,超过一半面积都被建筑师规划成了公共空间,鼓励每一位入住的客人都能走出来在整个园子里与其他人交流。
这里始建于乾隆年间,面积3200㎡,是民国“颜料大王”贝润生,即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叔祖的私家宅园,贝聿铭表示童年家族生活及园林自然的熏陶给了他建筑艺术的源起和意义。
有熊,上古黄帝时期的部落名,寓意一种部落式的共享生活,力求在保留历史温度的同时,展示当代共享生活方式——打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封闭状态,享受自然融合的共享美好生活。设计内容包括古建筑和现代建筑改造,室内设计及庭院改造,将老宅院变身为现代文旅酒店。
设计基本沿用了原有的庭院布局。对于清代古建改造部分,设计保留了全部的木结构,并在内部增加了空调和供暖系统,以及卫生间淋浴间等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功能。外立面改造去除原有木结构表面的暗红色油漆,改为传统大漆工艺做出的黑色,与原木色门窗结合,展现出老宅古朴素雅的气质。室内材质的选择方面,采用黑胡桃木材,天然石材等自然材质,忠实千材料本身真实的质感,延续古朴的氛围。砖混建筑改造的部分,则去除了原先立面上的仿古符号,新做的黑色金属凸窗使用的是简洁而纯粹的现代语言。室内使用原木色家具,与古代建筑室内的深色黑胡桃形成对比,更具有轻松舒适的现代气息。新与旧有着各自清晰的逻辑,在对比和碰撞中和谐共存。
有熊酒店在历史上原是属于一户人家的私宅,虽然要改造成现代文旅酒店,但设计理念是希望延续老宅原有的精神和空间体验感,而不是将宅院割裂成一个个孤立的客房。对于每个入住的客人,不仅有自己的私密空间,更能走出来在整个园子里与其他人交流。整个园子除了15个房间作为客房,另外超过一半的面积都作为公共空间利用,例如公共的厨房、书房、酒吧、甚至是公共泡池。做饭、休闲娱乐等功能不但可以在自己的房间里完成,也可以在园中和他人一起以共享的模式实现,家的意义在概念和空间上都被扩大了。整体的功能布局在庭院从南侧入口向北侧层层递进的同时,完成公共向私密的过渡和转化。
老宅客房为木结构,最大的一间有180平方米,地砖沿用了原先的金砖,并独享个超大的庭院。另一间老宅客房,庭院里有两棵老桂花树,想象一下桂花飘香的时节,居于此地,该是怎样的惬意与自在。新客房是混凝土结构,但同样可以享受到庭院里悠然恬静的迷人景观。建筑师觉得,最漂亮的还是芭蕉庭院,“我们设计的时候不知道外面是芭蕉,工人把墙面打开之后,才看到芭蕉。”又因为项目地处苏州老城的生活区里,后门就是一个水码头,有一条小河流过。从窗户可以看到最普通的苏州日常,人们坐在河边、巷口聊天、做家务,这种鲜活的生活场景令人动容。
庭院是苏州古宅中最美的空间,庭院成为了另一个设计重点。老宅院里,每个古建筑都有一个独立的庭院,在设计中把原本格局中没有庭院的房间,也特意留出一部分空间作为庭院使用。住宅不再是封闭的,室内与室外相通,庭院与庭院相连,延续了苏州园林的情趣,空间随着人的行走变化流动,人的感官体验是动态的。其中的亮点是酒店入口空间,原先的停车场被改造成了 石子的庭院和水的庭院,穿过竹林肌理的现浇混凝土墙面,回家的客人从外面的城市节奏自然的转换到园林宁静自然的氛围里。水池中的下沉座椅,让人们在休息时更加亲近水面和树木,石头和水,一枯一润,带来不一样的视角和体验。通过庭院的改造,动和静、城市和自然,达成了最大限度的和谐。
古宅的改造是一种与历史的对话,在城市人越来越倾向独居生活的个体时代中,希望通过苏州古宅的改造,创造一种打破私密界限,让人与人、人与自然都能产生交流的空间,这是一种对新的生活方式的探索,也是对于古城更新模式的种新思考的开始。